导读:中核821厂是我国军用核燃料科研生产基地和大型一类军工企业,也是我国最大的核工业企业。本次建文软件有幸走近中核821,揭开她的神秘面纱,去感受去认识那些被遗落在时光中的、最灿烂也最艰辛的光辉岁月。
近日,建文软件(军工基建版)在中核821正式上线,这极大推动了821的数字化转型,基建工程朝着“网上管、掌上办”方向迈进。
一、核大国的底气
在四川盆地龙门山脉的最北端,水光山色间掩藏着一处我国最大的核工业企业———821厂,其曲折的发展历程、光荣艰巨的使命和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,使这个老三线企业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821厂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经国家批准建成的、承担军用核材料生产的大型军工企业,也是我国军用核燃料科研生产基地和大型一类军工企业,鼎盛时期职工上万人。
0多年来,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,数代核工业人坚守强核强国的梦想,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。
多年后,邓小平说:“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、氢弹,没有发射卫星,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,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。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,也是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。”
李鹏总理说得更具体:“如果没有这两个厂(404与821),中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。”
二、归于寂静,被遗落的时光
沿白龙江西行,两岸峰峦叠嶂,碧水如镜,天湛蓝、云飘逸,青山绿树、白墙红瓦点缀其间。要不是偶尔疾驰而过的汽车、横跨两岸的西气东输高架桥还传递着时代气息,恍惚来到一处世外桃源。
走在长满了绿植的厂道上,但见曾经繁华热闹的厂区已归于寂静,唯见生活区街心花园高高站立的和平女神,仍以她秀美的身姿,略带微笑的神态,讲述着821厂那段难忘的历史……
光辉岁月,青春激荡
1969年5月30日,周恩来总理签发密电,粟裕将军挂帅,拉开了抢建821厂的历史大幕,激荡起广大建设者的澎湃热情,全国上下立即行动起来。
铁道部、交通部、水电部、邮电部秣马厉兵,迅速挑选精兵强将,组建了抢建施工队伍。一机部、二机部、四机部、六机部、冶金部、物资部闻风而动,纷纷为核基地建设大开绿灯。
1969年10月10日,随着一声炮响,821工程正式破土动工。
“各路大军齐参战,白龙江畔旌旗卷,机器轰鸣震天响,千军万马战犹酣。”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来了;二机部所属土建、建筑安装公司,四川省交通厅,邮电管理局,成都铁路局的施工队伍来了;西南通信工程局、西南电力工程局、武汉航运工程局、交通部武汉第二航务工程局的队伍来了;第二设计研究院的科技队伍来了;经过严格挑选的10多所大专院校的近千名大学生来了;战斗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800名工兵战士脱去戎装来了;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青春梦想来了。当年,工程人员在821厂修建处一干就是10年,一个师傅有徒弟20多人。那时,家属都是一脸自豪,逢人便说:“我孩子是军工厂的。”惹得邻居们羡慕不已。
1969年11月5日,周恩来总理再次签发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密件,决定将404厂2465名员工迁到四川,其中有1735人迁到821厂。
几乎是一夜之间,三堆镇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全都是人。十里峡谷,红旗招展,车水马龙,热火朝天。施工高峰期,现场3万多人,每分钟有近62辆车进出峡谷。各式施工机械日夜轰鸣,大喇叭放着雄壮高亢的革命歌曲,开山放炮声此起彼伏,震耳欲聋。
从1969年10月开始,昭化火车站每日进货几十个车皮,有时高达120个,现场运输汽车达307台。
这场大规模建设从1969年一直持续到了1975年。
为了抢建821厂,无数人洒下了汗水和热血,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,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。
60年来,中核821以确保核安全“固若金汤、万无一失、长治久安”为使命,立足履行确保核安全政治责任,向着建设“国际一流、国内领先”核环保企业目标砥砺奋进,执著前行。
三、继往开来,趟一条没人走过的路
进入新时代,核工业迎来宝贵的黄金发展机遇期,一场凤凰涅槃式的转型发展在821厂悄然进行。新时代,趟一条没人走过的路,注定艰辛,但唯有逆流而上、大胆创新才能闯过难关,迎来新发展。新时代,821厂历时10年集智攻关、刻苦钻研,终于将一批放射性废物治理工程陆续建成投产,部分老旧设施逐步实施退役,安全风险逐步降低,确保了国家核安全。
一个个坚实的成果,铸就了凤凰欲飞的翅膀。面向市场,821厂承揽了中物院、核动力院、天津理化院、中核建中、红华实业以及清华大学等一批退役治理项目,为秦山核电、江苏核电、田湾核电、海南核电提供核环保、核岛检修和技术支持服务,市场上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露。
四、结束语
时光荏苒,那些负重前行的背影已逐渐远去,但中核大军铸就的精神丰碑永不褪色。建文软件借此工作机会将认真学习与体会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和“四个一切(事业高于一切、责任重于一切、严细融入一切、进取成就一切)”的核工业精神,将其转化为建文软件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精神脊梁,为民族软件争气。
参考文献:
1、《党史纵览》 作者:何广华
2、《坚持,挺住,我的人生故事》 作者:李维音
3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一〇六团团史
4、《那些年我们正年轻》剧照